热门标签
联系我们
电话:400-833-1120 / 18985168808
地址:毕节七星关区天河路(咨询办理需提前预约)
隐私鉴定
作者:中正鉴定 发布时间:2015-12-13 16:32:00 人气:58
她们用DNA谱写安魂曲:采访中国DNA专家李黎侧记
新华社和央视记者对李黎进行联合采访(泰通摄)
3、光明日报、新华社和央视记者共同完成的电视采访
媒体发布会地点在攀牙府考拉地区一座半山腰上的宾馆里。宾馆面向大海,滩涂很宽很平,只是没什么游人。椰林中的一排别墅式建筑,还没有完全维修好,一层的门窗基本没有了,海啸摧残的遗迹到处可见。
我们赶到时刚刚10点半。而发布会要在下午1点半召开。所以组织者让大家先在宾馆半开放的餐厅里休息,也提议大家可以到海边去转转。一开始,李黎和我,还有光明日报驻曼谷的记者李腾坐在餐厅里聊了起来。话题自然围绕着DNA鉴定。
“听说一开始还不太想给中国来做是吗?”李腾问。
“不是的。泰国把第一批样本都发给中国了。主要是西方国家觉得中国可能经验不是很多吧。”
这方面的情况记者曾听邓亚军介绍过,因为第一批都是牙齿标本,DNA数据都没有鉴定出来,原因是尸体在热带高温中被海水浸泡了4、5天,牙髓高度降解,已经达不到检测需要的基本长度。后来经过另外两个西方国家实验室的验证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今年3月初,中国DNA专家组开始呼吁采用密质骨样本进行DNA鉴定。这是对自己的极大挑战。因为亚洲国家一直都采用肋软骨进行检测,在密质骨检测方面没有经验。所以很多人都建议泰方把密质骨的样本交给经验丰富的瑞典和波斯尼亚的专家和实验室来鉴定。但中国DNA专家组当时留在普吉的代表却从一家美国公司那里获得了宝贵的信息,纽约有两位年轻的女专家曾在9.11遇难者尸体DNA鉴定中大显身手,方法值得借鉴。于是,邓亚军他们便于4月初将这两位美国专家请到北京来指导工作,还请她们带来了关键仪器研磨机。在她们的帮助下,中国DNA专家组又从国外采购了一些试剂和耗材,开始用新的方法来检测。尽管5月7日获得的初步结果仍不理想,但很快通过改变溶剂的配比攻下了难关。6月6日成功率达到了85%。
我在楼梯口选了个位置,背景有绿树,太阳又晒不到人。此时已经11点,热带的太阳升到了基本直射的位置。如果是在北京这个季节太阳会偏南一些。但也会在人的鼻子下面、眼眶里留下重重的阴影。
我请李腾帮忙拿话筒,自己扛着机器对李黎进行采访。我提问后,请她面向李腾来回答,这样的画面会形成被访者和观众视线成45度夹角的效果,视觉上会比较舒服。
她开始比较紧张。语言节奏快、声调高。根据以前的采访经验,我知道应该提几个她熟悉又轻松的问题,以完成话语热身。
7、8分钟后,李腾到旁边抽烟时又把李黎的情况转告给了新华社曼谷分社刚到任的记者凌朔。这位28岁的小伙子马上捻掉香烟跑过来了解情况,先是拍了几张照片,又掏出笔本记起来了。
凌朔的提问慢条斯理,而李黎的回答也比刚才自信、流利多了。
我一看状态不错又取出长线话筒插到机器上,并请凌朔帮忙举着。
“您要提问吗?”小伙子很有观察力,刚才我们采访时他一定都注意到了。所以才这样问。
“我只有一个问题。其他的你按自己的需要来提问,我来拍。”
我的问题是“海啸中全部11名中国遇难者的身份已经确定了,你为什么还要留下来继续工作?”
而凌朔先提了些基本问题,如“你什么时候来的?”“已经鉴定出多少位遇难者的身份?”等等,后来他的问题便越来越有人情味了:“你一个女士见到尸体不怕吗?”“你想家吗?”“你哭过吗?”
“生病时哭过。”
“身体怎么不好了?”
“发烧。”
“严重吗?”
“没大事。我一般是周末发烧,到周一就好了。”
就这样,在另外两位中国同行的帮助、合作下,我完成了对李黎的同期采访。
别看李黎个子不高,身体确实很棒。
采访后我们去海边拍摄,她主动帮我背摄影包和电池包,虽然摄影包大得和她的身材不成比例,但她并不吃力。
“今年2月我去登过非洲最高峰。我是登山运动员。经常要负重几十斤呐!”
“真的吗?自己去的?还是有人组织的?”
“我们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组织的。我们有一支登山队。”
李黎她是个登山队员(王玉国摄)
4、不是因为生病她也哭过
为了完成对海啸大量遇难者的身份鉴定,国际刑警组织协助泰国在普吉岛建立了鉴定中心,并经与有关成员国协商调来一批专家作为业务骨干。李黎就是这些国际专家中的一位。去年12月31日至今年元月15日,经自愿报名她曾作为中国DNA专家小组的成员,在泰国南部参加了海啸救援。今年3月10日,她再次来到普吉,工作至今只回国一次,还是因为去参加中国和泰国建交30 周年的庆祝活动。7月1日,她们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正在中国访问的泰国总理他信合了影。
“在海啸失踪的11名中国人中,大陆有两个,香港有9个。现在通过鉴定他们的身份都得到了确认。”李黎除了作DNA数据的比对之外,也是中国遇难者家属的义务协调员,无论是香港的还是大陆的她都主动去联络、去沟通。
“都是通过DNA鉴定吗?”记者问。
“大陆的两个是。香港的有6个是,另外还有2个通过指纹,一个通过牙齿。”
李黎再次来到普吉后很快就发现,在各个国家的失踪者名单中没有中国大陆人员的名字。他清楚地记得在CCTV的节目中,播出过有关一个叫王婷的女留学生在海啸中失踪的报道,她马上联络驻泰使馆官员补填了统计表。
除了王婷的信息之外,李黎获知大陆还有另外一个失踪的女士叫赵苏,她们都是江苏人。王婷本来在泰国一所大学读旅游专业,因为去毗毗岛实习,在海啸中遇难。赵苏则是来普吉旅游时遇到了海啸。另外还有一个中国人也报了失踪,但海啸前后没有他进出境的纪录。
海啸后,王婷和赵苏的亲属都来过泰国,并留下了用于DNA检测的样本。但通过查找记录李黎发现,这些样本在后来的测试中都没有得出结果。所以,她马上和两位遇难者的家属取得了联系。请他们重新做DNA鉴定,并把结果迅速传到泰国来。但对方经过反复打听,也没有找到应该能够负责此事的部门和机构。李黎获知后,马上给邓亚军打电话,请她帮助解决。
“后来是赵苏和王婷的家人把提取的口腔拭子寄到北京,由我们研究所给做的。”
“你说的口腔拭子是怎么采集的?”记者问。
“就是用棉签在口腔内侧刮一下,然后晾干了,放到塑料袋里就可以通过特快专递寄走了。”
香港的9位遇难者分别来自3个家庭,有两个家庭是夫妻和孩子,另一个家庭是两个孩子和母亲,只有孩子的爸爸郑先生幸免遇难。那一次就是因为郑先生和她故去的妻子,李黎哭了。
今年7月,郑先生两个孩子的身份得到了确认,郑先生获得通知后马上出发来泰国认领尸体。就在他出发后不久,李黎经复验、比对数据确定了他妻子的身份。她马上给他打了电话,但已经关机。于是便发了条短信说:我们很可能找到了您的妻子。但还要进一步确认。郑先生自曼谷转机时回了电话表示感谢。
然而,最终结果的形成需要一个严密的过程。除了要两个专家核准外,报告还要在专家委员会上认可才能生效。而郑先生到普吉后原定2天就要返回香港,李黎不愿意让他延期或者到泰国再来一次。于是找到上司请求能否在当天办妥鉴定程序。
当时已经下午2点多了,上司一听吃了一惊,说:在这里工作了这么长时间你又不是不知道,怎么可能两个小时就完成?!他讲可以帮忙提速,但今天绝对不行了。李黎觉得很伤心,当时就哭着跑出了办公室。
后来她接到了电话,上司讲经过协商,瑞典和美国的几位专家同意加班解决。李黎又高兴得流了眼泪。
“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西方人作息时间特别严格,上下班都守时。而且他们统一乘坐巴士返回宾馆。错过时间很不方便。”
10月3日,最后一位中国遇难者尸体被家属认领,并在泰国当地火化。
11位中国同胞的安魂曲唱罢,李黎又面临新的选择。
本来中国同胞的问题一解决,她就准备回国了。但鉴定中心却舍不得这位年轻的中国专家,他们要求她留下来,因为她的工作很出色。
经过权衡,她同意了。
“我在这里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国际化语言自然不用说了,这些专家的作事风格就很能启发人。”李黎也很喜欢这个国际化的特殊团队。
李黎是北京人,1998年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中科院下属的研究所工作。本来这次利用高科技手段参加海啸救援的行动,只是她人生经历和业务经历中一段慑人心魄的插曲,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她已经把它扩展成一个波澜起伏的宏大乐章。
5、应该呼吁为国民建立个体基本数据库
“瑞典和波斯尼亚在DNA鉴定方面的实力怎么样?”
“很强。像我们用于比对的软件就是波斯尼亚开发的。这个国家原来属于南斯拉夫。他们的专家在前南战争过程中对大量遇难者尸体进行过DNA鉴定,经验很丰富,也有很系统的方法。”
“那瑞典呢?”
“他们对每个人的基本情况都掌握得非常细致。这次瑞典有400多人在海啸中遇难,现在只剩下20多个身份没有鉴定出来。为什么呢?他们的政府部门对每个国民的牙齿、指纹情况都有详细备案。”
“你觉得这会对我们有怎样的启发呢”
“我觉得应该呼吁建立每个人的基本数据库。”她解释说尽管中国人口基数太大,工作负荷很重,但既然人口普查可以开展,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来寻求突破。因为这么大国家,这么多人口每个月遇到意外事件加起来都不少,像煤矿爆炸、洪水等等,都需要对遇难者进行身份鉴定。如果没有个人信息储备,只能找若干个亲属来提取信息,而这个机制又有待完善和改进。像这两位江苏的遇难者的亲属们,他们无法找到一个单位来做样本提取工作,也没有哪个部门负责联络国际组织,把信息或样本传到国外的鉴定中心。
“幸亏中国在海啸遇难者鉴定中心里有人,而我们北京的单位又可以做这个实验。但我们不能完全依靠人道、同情和运气来做事情。”李黎特别强调,这不是自我表扬,她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换成别的中国专家也会尽心尽力去做的。她最想提的是要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的程序。
6、这次设计搭对了车
下午发布会召开后,记者发现如果单独做报道的话分量还不够,而且时机也尚未成熟。
为了纪念印度洋世纪大海啸,为了追思遇难者,当地政府决定建立一座占地48万平米的公园,并建立一座大型纪念碑,目前已经征集到大量设计方案。有33个国家的设计师提出了205个方案,有中国的11个。然而,要到12月26日才能确定5个入围方案,奠基仪式嘛就更靠后了。
“幸亏把李黎请来了!”我有些感谢自己。构思着可以以发布会为由头,把在会上见到中国DNA专家的情况提一下,从而把中国DNA专家出色的表现带出来,也把泰国海啸中全部11位中国遇难同胞身份已经被确定这件事带出来。否则,单是一个局部性的征集方案的、过程式的发布会,这样的新闻在CCTV播出的可能性不大。
这次攀牙之行请李黎搭车是对的。
也可以说这是记者一个小小的设计搭对了车。
许多其他行业的朋友对新闻设计持不同意见。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新闻设计的得与失,单就采访而言是完全可以设计的。其实,在条理清晰的基础上,把日常采访活动安排得再灵通一些,平常之中见到亮点,就称得上是比较巧妙的设计。尽管这不过是一种所谓的“小聪明”。
标签: